改底
池塘环境的自净和缓冲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池塘底泥的质量,当放养密度、投饵、用药等干预因子超过池塘的生态容量时,就会造成底质和水质的恶化,此时就需要我们认为的对其改善,即改底。改善底质的基本策略是控制底泥厚度和酸碱度,补充有益菌,充分发挥池塘底泥“能量库”的潜在优势,因此,底泥改善的主要方法可分为物理、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
众所周知“养虾先养水”,水体是对虾生长、生存和生活的环境,然而池塘底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水质,因此要想养好水,就必须从池塘底质改良着手,必须充分重视池塘底质的管理。“新塘旺三年”是池塘养殖真实写照,要使池塘养殖得以可持续发展,合理保护池塘水土资源,就必须改良与修复恶化的池塘底质。
底质恶化的主要因素
1、清塘不彻底,晒塘时间过短,清塘所使用的药物不当以及清塘所造成的过多药物残留等。
2.在高密度、高投饵量、低透明度养虾模式下,大量的饲料残饵、排泄物、浮游生物*体等有机物不断沉入池底,是造成水质、底质变坏最重要的原因;大量有机质的存在为池底厌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培养基。
底质改良措施
在池塘养虾中,除水源外,底质及淤泥是影响水质的最主要因素,因此进行养殖水体的水产改底显得十分重要,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:
(1)排干池水,挖除过多的淤泥,池塘每年干池一次,淤泥层保留20厘米较为适宜。
(2)让池底曝晒和冰冻,可以**许多害虫、和致病*菌;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池塘肥力,为池塘*水后向水中提供更多的营养盐类,改善溶氧状况和改良水质创造条件。
(3)池塘排水后施放生石灰,有强烈碱性可杀灭潜藏和繁生于淤泥中的鱼类*生虫、病原菌和对鱼类有害的昆虫及其幼虫等。同时,钙离子浓度增加,pH值升高,可使被淤泥吸收固定的营养盐交换释放,增加池水肥度。
(4)定期投放改底产品,如:“底改王”、“生物底改”、“水产改底”等。